历史川流不息,精神代代相传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,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子对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,在骄阳似火的暑期,材料与能源学院 “星火韶华” 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,踏上了意义非凡的 “三下乡” 之旅。此次行程聚焦红色文化传承,深入韶山,追寻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足迹,通过一系列参观学习活动,汲取精神力量,传承红色基因。
走进纪念馆,回溯光辉历程
团队首站来到了毛泽东纪念馆(生平展馆、专题展区)。踏入馆内,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,将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徐徐展开。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,成员们认真聆听,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、每一幅图片、每一串文字。从韶山冲走出的懵懂少年,到怀揣救国理想四处求学的热血青年;从领导革命斗争的坚定领袖,到为新中国建设日夜操劳的人民公仆,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事迹如同一幅宏伟画卷,震撼着每一位成员的心灵。在这里,大家深刻体会到了伟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毅与果敢,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。
红色文化的传承,于我们而言,绝非简单的历史回声,而是面向未来的长明灯。它淬炼我们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的韧性,赋予我们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锐气,更指引我们在科研的疆域内穷理致知、开路拓荒。每一组实验数据、每一次技术迭代,皆是对这份精神的当代注脚;而精神本身,则化作源源不竭的内驱,推动我们在未知之境持续挺进、不断突破。
瞻仰旧居地,探寻初心之源
随后,团队来到南岸私塾。这座始建于清代的私塾旧址,青砖青瓦,白色粉墙,建筑面积近 400 平方米。1901 年,年仅八岁的毛泽东在此发蒙,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。成员们踏入私塾,仿佛能听到当年毛泽东与同窗们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。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在伟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,也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。
敬献纪念花,许下青春誓言
铜像在广场中央巍然矗立,日光穿云而下,镀亮他凝视远方的目光。我们列队缓行,捧花至胸前,一步步踏出无声的誓言。花束轻置基座,露珠沿花瓣滚落,仿佛替我们完成一次跨越世纪的敬礼——既向缔造山河的先辈,亦向即将由我们书写的未来。此刻,红色精神不再是叙事,而是一场庄重的交接:先辈把星火递到我们掌心,我们以科研为炬,誓让其在实验室、在数据、在下一次技术跃迁里继续燃烧,照彻更长远的征途。
我们相信,通过我们的努力,可以将红色文化的火焰在新时代的科研领域中继续燃烧,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我们将以实际行动,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更多的人,让红色文化的光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总结
这次实践,我们把党史读进了心里,也把红色文化带进了实验室。它提醒我们,科研不是冰冷的步骤,而是带着信念的接力。今后,我们会把这份坚定用在每一次测试、每一次改进上,让小小的成果也能为国家添一份实在的力量。故事还长,我们慢慢走、认真做。